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科技三会”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10月15日下午3点,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和科技园公司的40余位教师在行政楼504会议室集中观看学习“2018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此次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设主会场,通过新华网等媒体采用网络视频方式实时直播报告会。大会邀请黄旭华、施一公、怀进鹏三位院士分别做报告。
92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报告的题目为《使命、责任与担当》。他结合自身开展核潜艇研制的科研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奋斗精神和使命、担当。
施一公院士以自身的成长经历,生动阐述了学术品味、学术道德、学术道路的深刻内涵。他告诉大家走好科学研究之路,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要有独立人格,不可触碰学术道德底线。
怀进鹏院士阐释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结合自身治学与管理的体会,以四个关键词——视野、自律、想象力和梦想,勉励大家志存高远、求真唯实、大胆创新、筑梦圆梦。
通过此次报告会,教职员工认识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深受启迪和鼓舞,纷纷表达了各自对科学道德的心得和感受,表示要用敬畏的态度和审慎的目光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学术成果,成为严谨治学的力行者和科学道德的捍卫者。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洪兵:
全国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会三位院士的报告,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不凡业绩和人格力量尤其让人动容、感佩、敬仰。为了实现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他长期隐姓埋名,呕心沥血于核潜艇研制事业。出于高度保密工作的需要,30年里,黄旭华与家人亲友彻底断绝了联系,他的兄弟姐妹埋怨他是“不孝子”;他的父亲直到去世都没再见到他,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盼来团圆。黄旭华舍小我成大我,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得淡如水,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杰出的代表,是鲁迅先生所讲的——“中国的脊梁”。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综合服务部裴育:
为了研究核潜艇,黄老从大学毕业至今一干三十多年,默默无闻,甘于寂寞。每当他们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他们更是要把研究成果深深地隐藏起来,严守国家机密,忠诚党的事业,为核潜艇的研究黄老感叹道: “此生属于祖国、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感悟;施一公告诉大家科学研究是让人牵肠挂肚、茶饭不思、情有独钟的美好事业,必须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要坚持走下去,要有独立人格,从日复一日的重复、无路可走的焦灼,到柳暗花明、灵光乍现的起伏中体会从事科研的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怀进鹏指出科学精神不仅仅属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更多的应该成为社会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更是做科学研究的人所要秉持和坚持的。
我听完这次报告,好像久违的一种心潮澎涌的激动。祖国的强大繁荣正是这样一些无比热爱祖国、无比忠诚党的事业的默默无闻的工作者、科学家,他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令人钦佩景仰!我们作为党员最好的行动就是学习他们对待工作对待事业那份执着的爱国奉献精神。真心希望屏蔽那些娱乐网红者、明星,在网络上大力地向广大青少年宣扬报告这样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让我们的国家崇尚科学崇尚道德,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繁荣。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成教部主任王牧: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必须付出超人努力。很多科学家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工作,为国家的国防和科学的发展付出努力乃至生命。我作为教育部门的一个普通工作者,深受感染,认识到努力工作、默默付出才能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市场宣传部主任刘文燕:
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令人心生崇敬;中年科研工作者,全心投入,严谨治学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公派留学部秦娜: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让我记忆深刻,从事核潜艇研究的黄旭华院士讲述了他的一生,在核潜艇的研究中舍小家顾”大家”,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科学的发展是老一辈的科学家和奉献者为现代的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我们更要以爱国奉献的坚定信仰、开拓创新的不懈追求、唯实求真的精神品质。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科学家独特的精神血脉和鲜明的文化气质。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综合服务部李岚:
2018年10月15日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和爱国奋斗精神” 为主题,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通过自己的求学及学术研究的经历向大家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和新一代学术研究者实事求是,永不放弃的钻研精神。报告会立意深远、内涵丰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学术道德、学术环境是激发创新活力、培养创造精神的重要基石。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教研室王颖:
被老一辈从零基础开展高尖端技术的开拓精神所震撼,被我国现代已兴起的中青年科研学术带头人所振奋。
感受最深的是:首先要有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其次在秉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却又具有批判性思维,具有勇于挑战传统的创新精神。把以上这些精神不仅用在学术科研上,更可以广泛地应用在教育乃至其他领域的工作上。无论职业或职位,作为一名工作者,在当前时代都应具备。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
2018年10月16日